激浊扬清和去芜存菁区别,去芜存菁出处

浏览: 39974日期:2023-03-29 09:12:00
作者:xiaojiong

  激浊扬清和去芜存菁都是中华文化中的典型思想,是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。两种思想都源于古人对事物的认识和改造,但是又有不同之处。下面我们来分别探讨一下激浊扬清和去芜存菁的内涵和区别。


  一、激浊扬清


  1.内涵

  激浊扬清的思想源于《庄子》中的“秋水澄澈,天津无污”和“净化污浊,破除陈腐”的思想。激浊扬清通过振奋人们心灵的力量,清除社会中的污浊和陈腐,荡涤人心,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。


  2.特点

  激浊扬清思想的一个特点是强调创新,倡导消除腐朽和陈旧的东西,推动新事物的出现,促进社会的发展。在激浊扬清的思想中,注重振奋人们的自信心和旺盛的动力,以此来攻克自然环境中存在的重重难关,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。


  二、去芜存菁


  1. 内涵

  去芜存菁的思想源于《孟子》中的“去其糟粕,取其精华”。去芜存菁注重对人类文明中的糟粕进行剔除,并积极发扬精华。在去芜存菁的思想中,去芜是剔除冗余不必要的东西,将不好的思想、文化遗产淘汰掉;存菁是保存并发扬好的文化,让更多人传承和受益。


  2. 特点

  去芜存菁思想的一个特点是强调传承,注重把精华的文化与知识体系传承给后代。在去芜存菁的思想中,注重文化的传承与繁荣,倡导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,尊重文化多样性和个性化,保存和发扬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。


激浊扬清和去芜存菁区别,去芜存菁出处



  三、激浊扬清与去芜存菁的区别


  1.思想内涵的差异

  虽然两种思想都具备消除不必要东西的精神,但是内涵不同。激浊扬清强调消除社会中的污浊和陈腐,注重向新兴事物的发展方向推进;去芜存菁强调去除糟粕保留精华,注重对文化知识进行改良和传承。


  2.实践方式的不同

  激浊扬清注重通过创新的形式改革社会,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;而去芜存菁注重对既有文化体系的改良和传承,以便在更快速的时间内推进人类文明的建设。


  四、去芜存菁出处


  “去芜存菁”这个成语的典故有多处,下面介绍两个:


  1、孔子修《诗经》

  孔子在修《诗经》时,曾经强调: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故不学诗,无以言。”他认为,只有学习《诗经》中那些经典的诗句,才能更好地启迪心灵,开拓视野,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。因此,孔子常常用“去其糟粕,取其精华”来形容要读懂并领悟诗经的经典内涵。


  2、司马光编《资治通鉴》

  《资治通鉴》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,司马光主持编写。据传,当时司马光和编纂团队花费了大量精力和时间,在阅读和收集资料时发现许多琐碎、无关紧要的资料,于是将这些资料去掉,只保留了历史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内容。最终,《资治通鉴》成为古代中国最权威、翔实的历史编年体著作,对历朝历代的历史研究大有裨益。


  总之,“去芜存菁”这个成语寓意深远,代表着精华去糟粕的一种文化理念和工作方法。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工作中,也需要去糟粕取精华,提高自己的素养并提高工作效率。激浊扬清和去芜存菁都是独特的思想,黄帝内经中有“调和术,治病法之常道”,在生活和工作中,正确地对待不同的思想,在实践中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,不断探索创新,才能有利于推动个人以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