拔草是为了种草:为什么别人种草效果好,而你的草总是被人拔

浏览: 39974日期:2021-02-25 21:44:46
作者:mybunetvip

创业时听到有人说他是拔草机,我冲口而出的反应是,商业模式是建立在种草上,拔草让大家都不买东西,你的利润从哪里来呢?



最近又想了下这个问题,拔草倒是个不错的切入方式,尤其是在存量市场巨头环伺的环境中,你不去拔别人的草,怎么能种自己的草呢?所以拔草之后,下一步就是种草。比如宝拉精选,最早是她做为化妆品BA,不认同各大护肤品公司的宣传,于是揭黑。现在呢,宝拉精选也是众多护肤品牌一员,营销套路跟她之前抨击的护肤品厂商,并无二致。

你最后确实会成为你讨厌的人。

人和人有很大的不同,有趣的灵魂更是百里挑一!我需要的不是你的身体,而是你有趣的灵魂!

如果这个过程还能让人有愉悦感的话,就是你坚信你给用户提供的是更好的草。




虽然“种草”是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词语,但其实这种消费行为很早就已经产生了。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专门研究人类的“种草心理学”,他认为:“每个人都有模仿他人的习惯,而这种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”。

一句话总结就是:

这种本质在经济学被称之为“模仿消费”,这种模仿消费主要由三个原因形成的:

根源:产品信息不对称

在以前,产品信息都是掌握在商家手里,什么含量、检验报告的,消费者都无法获取。而到了网络时代,因为信息获取渠道多了,消费者想更直观和全面地了解产品,比如去淘宝看看评论啊,了解一下其他人用过的效果。

这些方式本来应该是用来帮助消费者买到想要的产品,但由于网络时代大量信息,有真有假有瞎弄,反而令消费者没有精力去过滤、判断大批量信息的真伪,导致消费者一样没法获取到直观、客观的产品信息。

像下图这种奇葩评论,就根本不是我们想要的产品信息:

在这个时候,作为消费者,我们就需要有代表性的、有分量、又对产品有相当了解的人给我们作出购买指引。而根据这些指引进行消费,就形成了模仿消费。

基础:社区群体

接上文,这些给我们消费指导的人士,在以往大多是官方媒体、专家代表等权威人士,给人的形象总是穿着西服、打个领结,说话刻板,一脸冷漠jpg。

但在网络时代社交媒体的强大带动了网络社群的崛起,因兴趣爱好、价值观而组成社群的现象越来越多。其中在社群里面掌握商家关键、先导信息的成员,并持续和别人共享消费偏好获取消费信任,他们就会成为模仿消费中的被模仿对象。

他们就是KOL,KOL天生就让消费者觉得平易近人,和消费者距离更近。

诞生于社群的KOL,天生就有着很强的社交属性。一方面,体现在与消费者的互动,比如美妆博主李佳琦,言行装扮平易近人,也有自己的喜好和口头禅,比如那句“oh my god”,而且经常以试用、测评的方式为消费者带去更直观更具体的感受,而不是只有一串看都看不懂的数字、数据。

另一方面,是社交平台大大拉近了模仿对象与模仿人群之间的距离,比如明星胡杏儿,以往因为作为明星的她,是否真的在使用自己代言的产品,消费者是不知道的,距离感超远。

但现在胡杏儿在小红书社区中,直接视频直播自己使用的孕妇的产品,让孕妇群体更清楚了解,此时的胡杏儿已经从单纯的明星变成了明星KOL。


同样的社区平台下,相对于自发性的模仿消费,组织性的模仿消费具有可预见性,更能引导、挖掘消费需求,消费效果更好。

比如:在小红书抖音上与KOL合作进行组织性的模仿消费,能够通过测评、科普等多形式去传递产品信息,并且精准地定位传播群体,刺激他们进行二次传播。

比如:高露洁结合科技产品的特性与品牌的调性,选择了具备足够专业知识的科普类视频博主大嘴博士,以科普+测评对比,通过实验结果直观反映出产品在科技与效果方面的优势,以达到种草的目的。

最后我们总结一下,影响种草效果的无非就是信息不对称、社区群体、商家主导这三个因素。其中信息不对称是网络时代提供共同大环境,已经不需要我们去考虑,而商家挑选合适的社区,选择合适的KOL进行何种信息何样的传递是决定种草效果的根本原因。

因此,彻底剖析品牌特性、精准定位目标群体其实就是能够促进种草效果的窍门。

   微信图片_20200217000937.jpg